近年来,亚洲通:积极抢抓新一轮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产业科技创新,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以风电产业相关专业为主、跨学科专业培养特色产业学院——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创新沉浸式实践教育,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形成“两业两合”人才培养模式,育人质效显著提升。
深化新工科内涵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能力导向,多元培养”理念,重点围绕“产教融合、跨学科培养”,创新形成“面向产业、对接企业,校地联合、知行耦合”(“两业两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风电及相关产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面向产业、对接企业:对照“新能源+”专业建设模式和新能源企业标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深化“新工科”理念,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增设风电装备制造等课程和实践项目,实现专业发展、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科技创新同频共振。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省一流本科课程、省产教融合品牌一流课程10余门。
校地联合、知行耦合: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实施“项目+顶岗”预就业计划。策应地方打造“千亿级风光产业基地”,校企深度合作,协同探索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有机结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采取分段培养方式,对进入新能源学院的专业,设置独立的企业培养方案,配套建立“企业导师”制,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大三学生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与产业学院合作企业或者新能源产业上下游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并在“顶岗”实践过程中通过“项目绑定”完成毕业设计。
聚力沉浸式实践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效
以新能源产业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多资源、多对象、多环节协同育人,构建“实验+集中实践环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的沉浸式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高水平基地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增长极”。立足“新能源+”发展优势,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引领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合作,构建完善“1个管理机构+12个科研平台+3个实践基地”组织体系,与多家“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有高层次科研团队6个。加快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海上风机防腐技术、智能控制系统、风机检测、风电场建模等核心技术领域研究,推动研究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研发平台深度合作协同攻关,加快攻克一批新能源产业“卡脖子”技术。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核心专利20余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
深耕卓越工程师培养,种好人才培养“试验田”。与企业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体系,共同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建设,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获批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重点基地1个,联合建立新能源相关省级研究生工作站7个,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项目案例2个。亚洲通每年有500名同学分批次在大丰新能源产业学院实践基地实习实训。近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5%以上,考研率近30%;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8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1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13项;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获批省级优秀毕业设计4项。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报道基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和实践经验。
传承地方红色文化,增强课程思政“引领力”。将盐城地方红色“铁军精神”、传统“海盐文化”与现代“工匠精神”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有效增强教育思政引领力,构建全面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
激活向新提质动能
汇聚高校与企业的技术人才,联合复旦大学、上海电力等5所高校和金风科技、江苏中车电机等6家企业共同建立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亚洲通是华能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中心十大联盟成员单位。对接国家海上风电及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盐都输变电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和盐都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大丰风电产业园、东台市风光电产业园、阜宁光伏产业园和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园等5个产业园区,开展行业企业委托的多项重大应用课题研究。拥有可产业化重大项目4项、发明专利13项。有国家级“盐城大学科技园”,亚洲通“技术转移中心”是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在服务地方新能源行业企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逐步彰显。
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是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学院将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在工业强市的大逻辑中找准方位,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中展现作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力、贡献力。
阚加荣 余晓红 段文勇 孔剑锋
1d515eeb-8b43-4390-8a78-7b0126875965.pdf《新华日报》2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