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芹,女,1978年出生,亚洲通:设计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系副教授。主讲《汉服设计与制作》《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出版“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级规划教材《成衣基础工艺与创新实训教程》。自2022年起,她带领学生在教育部竞赛中斩获国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7次;其教学实录微课《明清马面裙的形制与工艺特征》,在2025年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守初心:以传统服饰为载体,扛起文化传承之责
自将“中国传统丝绸”选定为科研课题起,孙志芹便与传统服饰结下了跨越时光的不解之缘,始终以教学为舟、实践为桨,践行着文化传承的使命。2020年,她率先在校内开辟选修课《汉服设计与制作》,为学生搭建起接触传统服饰文化的第一座桥梁。这门课初开时仅有70人报名,截至如今,已有226人走进这堂传统文化课堂。起初,学生对纯理论讲解兴致寥寥——虽能触摸到汉服的形制之美,却对其背后的文化意涵知之甚少,就连明代马面裙的名称由来,也鲜少有人知晓。针对这一现状,孙志芹紧扣汉服文化传播中的热点现象,将唐制襦裙的灵动、宋代褙子的雅致、明代襦裙的端庄等典型知识点,一一纳入重点讲解范畴。
2022年,某高级时装品牌一款半裙因与中国马面裙设计高度雷同被指文化挪用,该品牌却始终拒不承认,一场牵动留学生抗议、明星声援的文化归属之争由此引发。这场风波,让孙志芹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我有责任向学生讲清马面裙的中国根源,让大家为中华传统文化自豪。”
此后,她对文化传承的践行愈发深入:近两年,她又开设《明代汉服工艺》美育课,以30人小班授课的形式,手把手带领学生亲手缝制马面裙;她指导学生完成的《走进宋画》实践作品,成功斩获校级立项;她举办“纹已再饰”个人创作展,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校内外持续延伸,也让公众对传统服饰的认知愈发深刻。面对传统马面裙文化向外传播、现代融合设计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态势,她还会在课堂上特意分享相关产业案例——林栖品牌登陆国际时装周、2024年曹县汉服销售额突破120亿元等,既生动展现出中国时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肩崛起的态势,也让学生直观触摸到传统服饰在当代的鲜活活力。

孙志芹老师的《明代汉服工艺》美育课
在她眼中,马面裙的传承,离不开深厚历史底蕴的支撑,更离不开现代“古今交融”的活力滋养。深厚的历史,藏在宋代便已存在的旋裙形制里: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明代文物《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为其历史地位正名;而马面裙已成功申报非遗,更印证着这份文化的厚重。现代的活力,则源于马面裙对现代穿搭的适配性——它深受青年群体喜爱,在传统纹样与当代审美碰撞间,真正实现了“古今交融”。
磨精品:深耕备课下苦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此次斩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孙志芹对课程细节极致打磨的必然结果。此前她曾以服装制作专业知识参赛,因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也存在逻辑衔接的短板,最终遗憾止步省赛门外。失利并未让她气馁,反而让她清晰地找准了方向——将马面裙作为教学载体,既因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备受青年群体关注,随后她耗时一年多,重新备赛。

孙志芹老师积极备赛
备赛过程中,从内容架构到知识点呈现,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她反复琢磨、不断优化。为厘清马面裙的历史脉络,她泡在校图书馆,借助网络平台检索资源,逐字研读《东京梦华录》《大明会典》等古籍史料;备课间隙,还时常翻阅马面裙相关的专业学术论文,生怕错过任何关键研究成果。在她眼中,一堂优质的微课绝非知识点的分享,而应像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逻辑链条。此外,为紧跟行业前沿,她还主动购买行业专家的线上讲座课程,单是汉服资料研究这一领域,每年在网络专题学习课程上的投入就超过千元。备课用的优质图片资料,大多取自《“中国最美服饰”马面裙》这类专业书籍——学院每年会投入数千元采购此类典籍,而她提交的购书申请,也总能得到学院的积极支持。平日里,她还格外留意各类马面裙相关展览,只为多积累一份专业知识。今年6 月,她专程前往山东博物馆参观“她?世界——孔府女性生活图景展”,近距离观察展品中马面裙的针脚、纹样,深入研习其工艺特征,力求将每一处细节都融入教学。
教学流程设计上,她巧妙以“对比明代折裥裙与现代百褶裙”“引入服饰文化热点事件”为双切入点开启课堂:先引导学生发现二者在形制、工艺上的差异,再借热点事件引发文化共鸣;随后逐步拆解马面裙的裁剪技法与褶裥工艺,将平行褶与T形褶的形态区别、缝制要点一一细致讲解。她深知,微课比赛需在1-2分钟内抓住人心,因此必须切入热门话题以激发学生与评委的兴趣:现代百褶裙是生活中常见的服饰,热点事件中的服饰品牌作为国际顶级奢侈品牌也家喻户晓,而选用该品牌挪用中国马面裙文化的事件,更能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豪感,进而明晰自身守护、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孙志芹获得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最初的课堂导入,多是她单向讲解,直接从热点事件切入。同事提醒她,需加强与前序课程的衔接,并增加学生互动环节,她立刻虚心采纳建议。调整后的课程开篇,先带着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百褶裙知识,再增设“观摩马面裙与百褶裙实物、辨析二者异同”的问答环节,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思考。她格外感谢纺织服装学院的陆平老师——这位曾斩获江苏省微课一等奖的好友,不仅帮她梳理课程内容逻辑、指导授课形象塑造与语气把控,还细致调整课件设计,小到字体大小、图片播放顺序都反复斟酌;智慧教室录课时,陆平老师还专程到场,手把手进行现场指导。导入方式调整后,课堂氛围明显活跃起来:她与学生的互动多了,开讲前的些许拘谨也渐渐消散,教学效果随之显著提升。
起初,学生对马面裙的折叠工艺颇为棘手——折裥的分配与折叠方法看似简单,可一到实操环节,问题便接连出现:有人折裥方向偏了,有人折后褶子推积重叠,有人褶裥间距分配不均,还有人折叠后腰围要么紧得穿不上,要么松得不合身。为帮学生攻克难关,她专门建立马面裙专题学习微信群,鼓励学生在群内随时反馈实操疑问。每次课堂答疑,她都会从头至尾完整讲解工艺要点,讲解过程中还常常能挖掘出新的知识点,不知不觉间就超出了预定时间,却从不在意。最终,凭借这份对教学的执着与细致,她成功摘得一等奖,用实际成果完美印证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刻道理。
求创新:科技赋能教学,让课堂与时俱进
“教学切不可守旧,需紧随时代步伐。”这是孙志芹常挂在嘴边的箴言。在传统服饰教学领域,她始终以“创新”为钥破解难题,用贴近学生的方式,让沉淀已久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破解传统教学中服饰结构抽象难悟的痛点,她主动自学CLO3D服装制作软件。经过一学期断断续续的摸索与练习,如今已能基本应对基础的教学需求。在她看来,学习的核心始终是时间的投入——所需学习资料虽可在B站寻得,可软件大多为英文界面,对于英文基础薄弱的她而言,牢记各类图标的功能,成了学习路上的主要阻碍。即便如此,她仍在持续精进这项技能,未曾停歇。
依据不同课程的特性,她精心设计了差异化的互动形式:《汉服设计与制作》公选课上,她采用“以纸代布”之法,引导学生试做1:4比例的马面裙模型;《明代汉服工艺》课程中,她则带领非专业学生完成完整马面裙的制作,还大胆尝试“翻转课堂”,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纸质马面裙褶裥工艺的实践操作。与此同时,面对马面裙文物实操难度大、腰围计算复杂等教学难点,她也不回避,计划邀请博物馆专家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展协同授课,攻克难题。

与同学们共同制作马面裙
课下,她为每门课程都搭建了专属学习群,在群中分享电子书、学习网站等优质资源;与此同时,她常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聊日常爱好、谈学习困惑,在这些轻松自在的对话里,悄然捕捉着学生的兴趣所在。日常相处时,她还会备好小零食、奶茶,犒劳参与学习的学生,将对学生的关怀融入细微之处;特殊时刻里,她亦记挂着学生的付出:有一次暑假录课结束时已至深夜,学生们饿着肚子仍坚持配合,事后她特意邀众人到商场聚餐畅聊,以此感谢大家全程的支持与辛劳。
她总结道:“先要在对话中摸准学生的兴趣点,再以新颖的互动带动课堂共鸣,最后用先进技术提升教学实效。”这份“以生为本、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不仅让传统文化课堂彻底告别了枯燥乏味,更让她成为学生心中“能用新技术讲好老文化”的好老师。
“回顾自己在汉服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与收获,我深刻认识到,教师本就是一份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只要肯付出努力,总会迎来意外的惊喜。这次教学获奖的经历,更让我深切体会到:个人的成绩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亚洲通提供的优质教学与科研平台,还有领导的关心支持、同事们的团结协作,更为重要。亚洲通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优良的教学传统,吸引并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大家在其中相互学习、彼此促进,形成了人人奋进的良好氛围。因此我坚信,在亚洲通:这片教育沃土上,只要我们勤勉耕耘,定能收获满径花香与累累硕果。”
图片提供:孙志芹
https://xyh.univs.cn/a/xyh_xyh_ycgxy/251103/2022879.shtml?source=x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