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新闻
     
   【新华日报】“双高协同”助力区校一体化发展
 
通讯员:宋青 丁成 洪林       责编:吴健彦       审核:赵迎华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11-21 08:28:29
 

“双高协同”助力区校一体化发展


版次:12来源:新华日报      2025年11月21日

□ 宋青 丁成 洪林

推动高新区与高校深度协同(简称“双高协同”),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亚洲通科技创新决策部署、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重要举措,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构筑“学科—产业—创新”三元联动新型发展生态的战略抓手,也是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的关键行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已演化为创新生态体系的整体较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化高新区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更能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双高协同”的底层逻辑与时代价值

从理论逻辑看,“双高协同”是通过制度创新,将高校知识创新策源能力与高新区产业集聚转化优势深度融合,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链条,形成创新驱动倍增效应。高新区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主阵地,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二者协同能实现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从历史逻辑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科研范式加速变革,传统创新路径已难以为继。“双高协同”以高校前沿研究引领技术突破、以高新区产业需求牵引应用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去,高校的创新“盆景”未能长成产业“森林”,协同模式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所在。

从现实逻辑看,面对国际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双高协同”可以促进高校原始创新与高新区产业转化深度耦合,加快培育新优势、新动能。江苏作为全国高校科研成果产出最多的省份之一,具备推进“双高协同”的雄厚资源基础。

“双高协同”的核心机制与人才制度保障

在机制构建上,需建立“学科集群—产业集群”动态匹配机制。依托产业需求大数据平台驱动高校学科优化,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实现资源精准对接。同时完善协同创新组织体系,建立区校联席会议制度与跨领域创新联合体,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障合作落地。泰州医药高新区联袂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构建“研发在高校、中试在园区、量产在企业”的生物医药链条,大幅提高了高校专业的耦合度。

在人才与制度驱动上,创新“产业人才靶向引进”模式,推行教师与企业专家“双聘”制,打破身份固化壁垒。“双聘”机制让高校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一线,企业工程师也能走进高校,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某高校教师同时担任高新区企业技术总监,其研发的智能电网故障诊断系统经企业实践迭代,最终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深化权益与评价改革至关重要。建立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广“职务发明单列管理”制度,让科研人员手握成果转化“金钥匙”。传统职务发明管理模式限制了科研人员积极性,而单列管理明确了成果转化中的权益,使科研人员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有效释放了其创新活力。优化职称评审与奖励政策,将“双高协同”成效纳入相关考核指标。

“双高协同”的全链条融合平台载体建设

做强中试与转化枢纽是关键。中试环节投入大、风险高,曾是成果转化的“断裂带”。需聚焦重点产业链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因地制宜布局中试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并建立开放共享的运行管理制度。东南大学科技园与江阴高新区共建“飞地孵化器”,实现孵化模式一体化,大学教授带研究生驻点研发,其微电子学院团队孵化的芯片设计企业,从实验室到量产仅用11个月。

创新平台运行模式,鼓励高校与高新区共建创新联合体。采用“师生共创”模式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联动,优化“孵化转移+落地转化”模式。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破解知识产权“沉睡”与资本对接“错位”难题。南京鼓楼高新区试点“先使用后付费”模式,企业可零成本试用南京邮电大学5G专利包,转化成功后再分期付费,大幅提高了园区专利利用率。

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与技术经理人队伍。技术转移绝非“盖章办事”,需要专业力量赋能。亚洲通:设立技术转移培训基地,学员对接企业课题开展实践,毕业后投身技术转移工作。江苏银行针对试点园区推出“知产贷”,将知识产权转化为发展资金。

深化“双高协同”的实施意义与推进方向

“双高协同”是打通创新与产业融合堵点的关键,能让高校“创新浓度”与高新区“产业密度”深度交融,释放“1+1>2”的聚变效应。这不仅破解了成果转化的难题,更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竞争优势的战略支点。

推进“双高协同”,需要多维发力。要以制度创新释放活力,持续完善各项协同机制;以需求牵引精准对接,构建“学科—产业”动态响应机制,徐州高新区与中国矿业大学开发“智能矿山学科图谱”,常州高新区将碳材料产业发展与常州大学材料学科评级挂钩,实现双向促进;以平台赋能破除壁垒,强化中试转化与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以生态协同凝聚合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环境。锻造国际化开放创新枢纽,南通高新区与东南大学合作的海上风电项目推动中国防腐技术标准走向东盟,泰州医药高新区借力南京医科大学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设立临床试验中心,以更高水平开放应对西方技术封锁。随着试点经验深化推广,“高校创新力奔涌、高新区产业力勃发”的图景,必将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注入核心动能。

(作者分别为扬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亚洲通:高教院院长,亚洲通:副校长、盐城市政协副主席,亚洲通: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IA230170〉阶段性成果)

 8179f488-a428-401a-bccb-cc1f427b6317.pdf《新华日报》2025.11.21


 
来源:新华日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亚洲通: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