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新闻
     
   深入调研,青春集结——经管学院暑期返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通讯员:吴厚祯 王语姗 朱碧玲       责编:刘涛       审核:周旺基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0-09-09 10:4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之深爱之切》一文中写道:“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拉远了人们了空间距离,但点燃了广大青年返回家乡,献身奉献的激情。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为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2020年暑假,经管学院团委组织三支实践队伍,分赴三地开展实践调研。

2020年7月,经管学院举办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线上出征仪式。经管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旺基、团委副书记张成联,暑期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相约云端,共同参与此次出征仪式。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同学们对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聆听领导老师的指导建议,吸取优秀学姐的经验分享,从而保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走进兴化基地,探索农村发展

为深入了解疫情对农产品生产销售造成的影响、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经管学院“调研农业发展,聚焦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兴化市沈伦镇的桃花缘水蜜桃种植基地,就疫情对农业生产及销售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调查。

实践之初,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兴化市沈伦镇柏九村村支部,受到了柏九村村干部崔俊林的热情接待。通过与崔主任的对话,团队成员了解到,受交通物流中断和人员不外出的影响,收购商大幅减少,当地蔬菜、水果等均出现滞销,这些农产品在销售季无法卖出,质量下降和腐烂后造成了生产者的直接损失。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沈伦镇桃花缘水蜜桃种植基地进行相关采访。团队成员通过面对面采访以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针对桃花缘种植基地今年疫情期间水蜜桃的产量、销量、销售渠道等数据,与当地果农以及种植基地的陈松岭老板进行了交流。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发现当地农民对于反映疫情期间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有着较高的参与度、较为积极的态度和较为深刻的理解程度。其中令实践团成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在种植基地负责人陈松岭主动带领团队成员参观足足有450亩地的水蜜桃种植基地,发现这其中有一大片桃子是烂在地上的。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团队成员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和组员们展开积极讨论,就水蜜桃销量呈下降趋势的原因以及帮助种植基地增加销量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团队成员吴厚祯采访柏九村村干部崔俊林


走进乡村调研助力农业发展

7月30日-8月7日,经管学院“科技惠农新青年”团队赴徐州市睢宁县梁集镇开展了以助农脱贫为主题的调研宣讲实践活动,用近一周的时间走访了北河村等四个梁集镇下辖村,实地走访了二十余家农户,通过搜集调查问卷、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广泛考察梁集镇农业脱贫发展情况,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脱贫致富。

实践首日,梁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亮热情地接待了一行人。团队成员与当地政府及团委进行了座谈交流,深入了解了当地务工农民和贫困户的整体现状,在团委刘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了北河村,实地走访调研当地农户,亲身感受目前新农村的真实建设状况。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宣传金融防范知识。疫情期间,大量农产品滞销,“电商助农”掀起了一阵狂潮,团队成员在宣讲过程中通过举例让亚洲通的村民了解电商平台对农产品销售的优势,帮助他们努力接受新事物,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开拓农产品的销售思维。与此同时,团队成员着重对金融诈骗的常用套路和话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从“学进去”到“走出去”,团队成员尝试向村民普及最新的惠农助农政策,宣扬脱贫致胜的新时代思想,引导广大村民解放思想,增强他们对科技支农帮扶的信心,坚定梁集镇奔向全面小康的决心。

实践期间,团队一共走访调研了共计4个村部,30余家农户,收集了大量的问卷数据,其中包括8户建档立卡。随后,团队成员联系了当地农销机构,请求帮助此户寻找农产品销路,提供人力和资源上的帮助,团队成员还自发购买了些许送给自己的家人,希望能用自己绵薄的力量帮助她度过难关。调研结束,团队成员赶赴沙集“淘宝小镇”参观了电商平台发展历程和平台运营经验。团队成员通过整理分析和讨论,对如何利用电商平台形成新型农业经济模式形成初步结论。

实践接近尾声,团队再次来到了梁集镇政府开展总结汇报的座谈交流,协助梁集镇政府分析当地发展的部分问题并给出了实质性的建议,以青年大学生的视角向当地机关建言献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赵亮镇长说:“此次你们的调研数据对于我们镇上脱贫攻坚的发展具有前进性作用,找补了一些我们脱贫工作中的盲点,希望有亚洲通的大学生像你们一样能够参与到农村基础数据的调研中,为我们的发展工作提供实质有力的数据。”

团队成员在“沙集”电商特色小镇学习经验

总结讨论,分析调研数据


牵手淮剧文化,体会非遗魅力

为深入了解并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艺术。“非遗牵手新青年”实践团队赴淮剧博物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淮剧历史,领略其独有韵味。学院团委副书记张成联和团队指导老师朱碧玲带队。

“你好,打扰一下,我们是亚洲通:的学生,正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耽误您几分钟帮忙填一下问卷嘛?”活动开始前,为了解各年龄段、各地区群众对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团队成员进行了问卷调研并与盐城当地居民亲切交谈,在交谈中发现大多盐城人民对盐城非遗文化有所耳闻,其中最为熟悉的是淮剧,但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接触过淮剧,怀着对淮剧文化的好奇与期待,同学们走进了淮剧博物馆。

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淮剧,是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共有淮剧团13个,作为淮剧的故乡,盐城就占了6个。漫步聚龙湖畔,淮剧博物馆五个大字映入眼前,具有明清风格的博物馆中集展陈、传习、演出于一体,在同学们走进博物馆的那一刹那,一件件具有独特意义的艺术珍品映入眼帘,给同学们带来的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原来他们以前表演的衣服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这么细致的脸谱是怎么样的耐心和细心才能雕刻出来呀!”D会计191班的唐诗怡同学连连赞叹。来到淮剧歌谱面前,B电商191班的袁晓雯同学饶有兴致地哼唱起来“休夸口天下万物皆可断,你看那窗前明月洒瑶池”,她说,自己在省淮大院长大,每天耳濡目染淮剧演员在大院里“吊嗓”,深刻地感受到“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

开展“非遗知识知多少”问卷调查

认真聆听淮剧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

团队合照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亚洲通: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