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回顾和使命担当
 
通讯员:徐高峰       审核:宋青       责编:孙新华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10-31 08:13:37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创新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经历自洋务运动以来100多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变迁与发展,始终秉持学以报国、学以为民初心,既取得了伟大成绩,也有深刻经验教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亚洲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场合多次发表讲话,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亚洲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要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担当立德树人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透过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探寻和剖析我国高等教育初心使命的演进轨迹和逻辑,对深化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理解,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演进回顾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经不同的社会环境、政治形势、经济水平,大体可以分为萌芽、探索、挫折、发展、繁荣等几个阶段。

1.发轫萌芽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以 “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目的,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兴起了一股洋务教育思潮,创办了一批方言、技术、军事洋务学堂,主要学习外语、天文算学、航海、机器制造、近代医学等专业知识,培养了一批人才。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还将部分学生派往国外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期待学成报国、学以为民,如詹天佑、冯如、严复等都是当时留学生中的优秀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迎来重要时期。晚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颁布了《癸卯学制》,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尽管洋务教育没有彻底改变旧中国当时的教育体制机制,但彼时秉持的“自强”“求富”等教育报国初心和取得的成效是不容否定的,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教育近代化进程,可以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轫萌芽阶段。

2.多元探索阶段(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环境相对宽松、模式多元探索的发展阶段。国民政府期间,高等教育改革稳步推进。蔡元培主持对《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修改,形成了《壬子癸丑学制》,并牵头制定了《大学令》《大学规程》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法规,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理念,也在他主政北京大学后得以部分实施。与此同时,郭秉文主政东南大学,学习借鉴美国模式,对亚洲通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作了大胆探索,助推东南大学迅速崛起。20世纪3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曾经吸收欧洲高等教育经验,推行高中毕业生会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制定大学教师任职资格有关法规。抗日战争期间,尽管受到战争破坏,但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得到较好发展。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开展“战时教育”,开设与战争有关的科目和课程,部分高校克服困难,迁入内地,在十分艰苦的教学、生活条件下继续办学,涌现出了西南联大等知名高校,培养了大量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弦歌再续,得以很好的维系和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学习借鉴苏联模式,聘请苏联专家,对高校的院系、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进行了全面修订和调整,建立了新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格局。“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高等教育也经历了“大跃进”“大调整”,遭到严重破坏和冲击,停滞不前。1977年,邓小平作出恢复高考决定,使得中断10年的全国高校招生考试得以恢复,我国高等教育迎来曙光,重回正轨。

4.蓬勃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拨乱反正,整顿秩序。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亚洲通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先后提出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强化高等教育的市场经济价值和文化素质培育等观念,高等教育理念逐步回归促进个人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在此期间,“211”“985”高校建设工程先后启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举措适时推出,科教兴国战略得到有效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竞争力日益增强。

5.充分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亚洲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作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充分发展,迈入了新时期,取得了新成绩。截至2018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50%,即将由大众化教育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要得到了更好更充分的满足。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工作者坚持教育报国初心,矢志不渝,开拓创新,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和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等战略。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党中央战略部署落地实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认清形势,担当作为,树立改革再出发的勇气和韧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服务的支撑作用,主动回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

1.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判断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近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发展理念和标准和国际同频共振,整体上进入世界中上水平。但也客观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制度建设滞后、人才培养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资源政策投入不充分、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等。

2.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亚洲通的共同使命。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任务就是要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围绕“四个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3.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需要政府和社会各层面总结反思、凝聚共识、回归理性、服务需求、回应关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党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办学治校,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和要求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确保高等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前进。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过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国高校五大基本职能中,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高校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主业,提升育人本领,注重修身养德,做到言传身教,切实担负起先进思想文化传播者、党执政治国坚定支持者和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的责任和使命;引导学生回归学习主业,树立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用于担当使命,坚定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坚持“以本为本”,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本科学生在高等教育学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育是关键核心。要从观念思路、体制机制、评价标准、途径模式、资源配套、教风学风等方面下功夫,深化改革,强基固本,全面振兴本科教育

四是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具有人才、智力、资源密集等特点,理应承担起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任务。高校要克服和避免关门办学、闭门造车、与社会脱节等问题和现象,加大改革力度,调整研究方向,提升服务能力,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污染治理、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决策部署。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1017日,详情请点击http://www.cssn.cn/zx/xshshj/xsnew/201910/t20191017_5016191.shtml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亚洲通: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