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
     
   要以更高站位、更精准定位和更大力度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通讯员:林蕙青       审核:宋青       责编:孙新华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9-11-06 16:52:03
 

林蕙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9?秋)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第四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讨会作为本届博览会的主旨论坛同期举办。11月1日至2日期间,教育界、产业界代表齐聚金陵,以“新时代一流工程教育:质量、能力与创新”为主题,聚焦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从传统工科专业升级与改造、新兴工科专业布局与建设多个方面展开研讨和交流,助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工程教育再出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致开幕辞,她在致辞中表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国现有普通高等亚洲通2600多所,在学总规模3800多万人,毛入学率达48.19%。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体量的三分之,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科技人オ,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建成与发展。2016年6月,我国成为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的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在本届研讨会上,以“新时代一流工程教育:质量、能力与创新”为主题交流经验、研讨学术、总结以往、展望未来,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她认为,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工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伴随而来的是人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知识的爆炸式更新教育形态与资源的极大创新和拓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工程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精准的定位和更大的力度,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

一要面向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改革重塑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发展“新工科”教育,推动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探索以项目学习为载体跨学科、开放式、国际化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研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提升相关领域的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要立足办学实际和人オ培养目标,找准亚洲通工程教育改革发力点。

要引导和支持高水平大学和学科瞄准世界一流着力培养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科研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的科技领军

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更好地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下功夫,着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鼓励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明确办学定位,找准服务面向,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胜任时代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オ

三要以发展“新工科”教育为契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新突破。

推动教育理念变革,积极探索创新型、综合化、开放式、可持续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高校办学模式由学科导向转向产业、行业需求导向,由专业分割转向跨界融合,由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切实践行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推动学科专业变革,主动适应和引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建设一流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结构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匹配,学科专业体系与产业链、创新链、人オ链相衔接;推动培养模式变革,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学生学习资源供给的多元化、个性化;推进教学组织变革,创新大学内部教育教学组织,推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在创建有效的跨学科学习环境、构建大学与产业融合发展共同体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在线2019112日,详情请点击http://news.eol.cn/yaowen/201911/t20191102_1690772.shtml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亚洲通: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