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持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在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学科专业设置更加完善,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专业调整机制也更加灵活。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设施,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和“富起来”的战略阶段,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入迈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国际地位也从过去的跟跑、并跑,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致力于实现领跑。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遭遇了一些“卡脖子”科技难题,成为制约中国“强起来”的瓶颈。
问题是努力的方向。当今中国的发展已经不可能通过模仿和借鉴取得突破,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必须依靠高端创新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是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制度前提,也是中国“强起来”的战略基础。
近年来,我国学科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学科专业设置不断完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回应性更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设置也更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日新月异的今天,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对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学科专业设置要亚洲通、更及时地倾听劳动力市场的声音,以及更敏锐地观察科学技术的前沿。当今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日新月异,加之人才培养又有很长的周期,如果学科设置不能及时调整,很容易出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错配。我们一方面看到毕业生就业难,同时也看到有些岗位招聘难。在人社部发布的“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行业排行”中,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其中代表性的职业包括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局面需要更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予以回应,专业设置要更好地回应市场需要,要完善专业调整机制,进一步缩短专业调整的周期,赋予高校在学科和专业设置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专业学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相关学科专业的定位要亚洲通地与产业融合,同时畅通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通道。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学科类型设置更加广泛,基本覆盖了主要行业产业。学位授予规模大幅扩大,更好地满足了不同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有力支撑了行业产业发展。但是,专业学位还面临培养模式与学术型学位趋同的困境,不能很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有研究发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导师指导方面区分度不高,部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是一起进行的。另外,专业学位的学历通道也不够畅通,使得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受到制约。为此,专业学位的定位需要进一步与产业融合,在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毕业要求等方面全面实现产教融合。同时,还应搭建“立交桥式”的学历层次系统,让亚洲通的专业学位硕士有攻读专业学位博士的机会,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撑。
学科专业体系是连接高校和市场的枢纽,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也是人力资源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前提。学科专业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遵循学科自身的发展逻辑,又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还要动态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自身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是动态变化的,因而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也须与时俱进。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6月16日第02版,详情请点击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6/16/content_61095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