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理念:强化科研兴教,凸显“教育第一生产力”作用,坚持教育科研文化自觉
教育越是向前发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就越重要;教育越是要高质量发展,就越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来支撑与保障。当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教育科研来破解“中央关心、社会关注和人民关切”的教育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回答好教育的“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教育科研来改进教法学法考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教育科研来前瞻研究教育的战略决策和重大政策,引领教育向前发展。
我们从三个维度来认识与把握新时代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从教育科研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来讲,“科研兴教”“科研强教”揭示了教育科研在兴教育、强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作用,是兴教育和强教育的路径方法,更是其重要支撑。二是从教育科研在促进教育发展的摆位来讲,“科研先导”是一贯表述和准确表达,说明教育科研在推动教育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科研先导既是地位摆位,也是工作的方针原则。新时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科研必须先行,必须下好这个“先手棋”。三是从教育科研的本质属性来看,正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样,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教育的“工作母机”,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起着生力军、动力源等独特作用。《教育部亚洲通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第一次全面准确阐述了教育科研的三种具体作用形态。新时代,“科研兴教”“科研先导”“教育第一生产力”“支撑、驱动、引领作用”是教育科研的新理念新表达,也是新认识新概括。在这种新理念新战略的指引下,我们必将探索走出一条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的自信自强道路,从而彰显出一种深刻的教育科研文化自觉。
二、最强大脑:服务行政决策,建设新型智库,支撑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
服务教育行政决策,发挥教育科研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是新时代教育科研的重要职能,开展教育重大战略决策咨询研究和重大前瞻性政策研究是新时代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江苏教育已处于从世界中上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历史新阶段,但是与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新时代的教育科研就是要围绕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重大战略性和政策性问题,关注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加强决策咨询类和政策类的项目研究,深刻阐释教育决策与政策的学理依据和行动逻辑,开展教育长周期问题的预测预警研究,推进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政府的教育改革方案、教育决策行为和教育政策意见,真正把这些教育宏观决策与政策研究打造成为支撑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最强大脑”。为此,江苏省从2022年起,每年设立若干教育战略性与政策性招标课题,由省财政专项安排年度课题经费,通过“揭榜挂帅”的办法,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遴选确定项目研究团队,通过深入的扎根研究,加快产出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直接服务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教育重大决策和重要政策制定。
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与研究,是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服务行政决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我们着力做大做强教育现代化研究院和江苏教育强省建设研究基地这两个省级重点培育智库,较好完成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学术版研制和江苏新高考方案风险评估等,为重大教育决策和政策出台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现代化研究院入选“中国教育智库评价核心教育智库榜单”。我们还将联合有关高校和社会研究机构等协同建成若干个省级新型教育智库,形成全省教育智库的发展图谱,分类分层开展各级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和重大性、前瞻性、储备性政策研究。积极争取设立江苏教育智库优秀成果奖,让“理论之思”和“现实之问”结合得更加紧密,从而形成服务江苏教育的高层次智库平台。加强与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省智库办和省社科联等单位的联系,建立“领导出题、智库答题”“部门出题、智库解题”机制;围绕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涉及的教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每年集中攻关若干重大智库课题,重视智库成果的提炼,完善智库购买决策咨询服务机制,更好服务于国家和江苏教育的重大决策。
三、第一引擎:围绕关键领域,定点突破攻关,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教育科研对一些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和难点问题等作出研究,开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切实发挥教育科研在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第一引擎”和动力源泉作用。
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方面,教育科研要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强国建设,研究教育作为第一支撑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根本任务和根本立场,研究教育的政治方向、育人价值和人民立场;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要求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任务,找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内涵、重点和路径等,全面助推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我们协同有关高校启动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重大项目“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内涵、重点及实现路径研究”,联合28个实验区实验校,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设立”“学科育德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等12个子项目进行研究,试图为江苏率先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进行理论探索、实践突破、范式创建和案例推广。
在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核心问题方面,教育科研要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如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科研应走在实践的前面,着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与时代价值”“体系构建与贯通培养”“早期培养与项目推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等方面作全面系统研究,加快形成突破性成果,服务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需求。针对新冠疫情对教育教学秩序与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深刻影响,通过深入研究疫情常态化防控应对的措施方法,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课堂教学方式,校内校外学习、实践实习教学与学业考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制度重构创新,探索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教学秩序与质量保障的新范式新制度。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研究,探索形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常态新模式等。针对“双减”提质增效长效机制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真正解决人民之难、人民之需,让人民点赞和高兴,提升人民的教育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创新高地:聚焦主责主业,扎根深耕课堂,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深入亚洲通和课堂,深耕课程与教学,深挖规律及成因,变革教学模式与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与范式,引领教改实验与实践,服务亚洲通发展和师生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新时代教育科研的主责主业。
首先,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中创新引领。当前以核心素养为标志的课程改革不断向深入推进,教育科研要强化立德树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落实落地,引导亚洲通进行课程规划编制研究,指导亚洲通和教师高质量实施课程标准和方案,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健康教育、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着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的“双减”目标,努力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形成家庭、亚洲通、社区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在关注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
其次,在靶向解决教育真实问题上创新引领。教育科研要努力解决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中普遍而典型、具体且实际的“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最有意义和价值的科研创新。陶行知先生认为不解决问题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解决问题的教育科研看来也不是真科研。我们要聚焦国家课程教学目标和“双减”目标落地的实施策略、路径、方法等开展指导性研究,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案、学案、评案等开展实证性研究,紧扣改变教师教的备课、上课、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开展针对性研究,抓住学生全面发展的品格形成、认知特点、心理成因等开展系统性研究,扎根一线,深入课堂,融入师生,研究真问题,做真研究,出真的管用成果,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见真章、见实效,探寻走出一条“科研兴教”“科研强教”的成功之路。
再次,在变革教研转型上创新引领。要积极推动教研内容的草根化、教研方式的多样化、教研手段的多维化,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推进情境式、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力争在数字化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优化和提升江苏基础教育的质量监测,探索增值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指导亚洲通构建校本学生成长评价体系。充分借助5G+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健全“教学新时空”平台,资源努力向农村和薄弱地区倾斜,促进教研生态建设迭代升级。努力建立健全省域教研员全员培训制度,遴选一批县域教研机构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改革”试点单位,撬动教研水平的整体提升。设立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和试验基地,促进不同区域、亚洲通开展教育科研的协同创新。
最后,在充分发挥教研体系和教材建设优势上创新引领。统筹指导市、县教研工作,使其深入亚洲通、课堂、教师、学生之中,成为一线教学改革的“合伙人”,让教学研究在鲜活的课堂上生长。我们在教材开发建设上具有显著优势,在全国走在了前列,教研系统在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中,既要精心编好教材,又要悉心研好教材,更要倾心用好教材,发挥好教材建设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的独特作用。
五、体系支撑:健全机构网络,拓展工作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
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备的教育科研体系的有力支撑,《教育部亚洲通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强调“构建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育科研机构体系”,《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与江苏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都对教育科研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既包括教育科研体系,也包括教学研究体系,是两者的高度统一。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建设既要注重机构实体建设,健全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科研机构;也要注重运行机制建设,明晰教育科研机构的职能职责,建立并形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格局。
构建“全面覆盖、立体贯通”的教育科研机构是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目前,江苏省已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科研机构,但与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的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从整体布局上看,区域教育科研和教研机构发展不平衡现象有待改善;二是从机构建设上看,有些区域对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的政策配套、人员配备、经费配给重视不足、力度不够;三是从功能发挥上看,教育科研机构对教育实践的支撑、驱动、引领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在教育科研机构建设上,要扎实推进“四有”合格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即有明确的工作职能、有稳定的专职人员、有专项的科研经费、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启动开展“四有”教育科研示范亚洲通(基地)建设,即有科研强校的规划目标、有专兼结合的科研人员、有整体覆盖的科研项目、有充足保障的科研经费。
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只有明确各自的职能,才能实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合力推进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建设。省级教育科研机构要承担全省重大教育决策和宏观教育政策相关研究,指导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指导全省教育科研与教研业务工作;市级教科研机构要组织开展市域教育决策、教育发展、教育教学研究;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要突出“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强化教科研训一体化发展,促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研究;高等亚洲通与高职院校要重点加强基础理论与决策咨询研究,优化教育学及相关学科规划建设;基础教育亚洲通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人才集聚:招引培育并举,激活体制机制,聚力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研人才是提升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要不拘一格招引与使用人才,建构江苏教育科研的人才发展高地,聚力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
教育科研部门要积极探索与行政部门、高校及各类科研机构协同开展人才培养与交流,充分发挥“人才孵化器”和“人才蓄水池”的效用;实施“科研领军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建立首席研究员(教研员)制度,重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卓越、引领带动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的科研领军人才;建立“荣誉研究员”“特聘研究员”制度,招聘延揽在职、退休高层次专家和紧缺学科专家,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强化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完善青年科研人才专业导师制度,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设立海外留学访学项目,鼓励支持教科研人员到国际教育组织、世界知名教育智库、国外一流大学开展访学交流、参加会议论坛、攻读博士学位等。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以教育科研工作者为中心的江苏教育科研体系建设。一是优化激励评价机制。根据人员类别、岗位性质等制定完善人才考核和评价办法,破除“五唯”倾向,树立正确、科学、多元的科研评价观,强调成果的多元评价,构建以品德、能力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二是健全国内外学术交流机制。实施江苏教育论坛和江苏教育智库峰会战略,努力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打造江苏教育学术思想交流的新高地。三是加强教育科研人员培养培训。根据不同类别人才成长特点与课题研究需求,规划编制培养培训计划,针对性地开展对教育科研人员的培养培训。建立“旋转门”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到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亚洲通等挂职锻炼、访学进修。
七、科研转型:坚持围绕中心,创新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决策服务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点和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内涵标准。教育科研应实现立场转型、机构转型、方法转型,扎根中国大地,彰显中国特色。
首先,推动教育科研立场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教育的人民性标准和要求。教育科研应该牢固站稳人民立场,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需求,回答好“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破解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难点痛点问题。
其次,推动教育科研机构转型。教育科研承担着“服务行政决策、指导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理论、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由此,教育科研机构要强化教育智库职能,建成教育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强化实践引领职能,建成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服务中心;强化科学研究职能,建成教育理论研究创新中心。
最后,推进教育科研方法转型。《教育部亚洲通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坚持吸收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科研范式,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当前,特别需要加强基于大数据挖掘分析的实证研究,支持开展沉浸式、长效性实验研究,充分运用学习科学、脑科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最新成果和研究方法,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广度与深度。
文章来源:江苏高等教育网2023年2月23日,详情请点击http://www.jsgjxh.cn/newsview/2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