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
     
   江苏启动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
 
通讯员:陈思洋       责编:闫桥静       审核:宋青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4-12-30 10:14:37
 

明确三大目标,构建一流“人工智能+”专业体系——

江苏启动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江苏如何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专业建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推动高等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阶段迈进?近日,省教育厅印发《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12月25日,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行动方案》的发布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下一步工作举措。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入融合是教育发展规律、也是改革发展必然。”据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介绍,此次出台行动方案,就是要引导江苏高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抢占新发展机遇,推动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变革,助力人工智能核心专业内涵发展、传统专业转型升级、相关专业交叉融合,打造一流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体系,打造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新型高等教育育人体系。

《行动方案》明确了三大目标,一是建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二是支持新设人工智能领域特色专业,三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发展,旨在加快人工智能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深度融入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打造一流“人工智能+”专业体系。

目前,全省已有36所本科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两个人工智能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苏州大学等4个人工智能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三期工程。省教育厅将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品牌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打造若干江苏特色、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专业集群。

为支持新设人工智能领域特色专业,我省鼓励有办学基础和能力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增设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或申请新设目录外相关新兴交叉专业。例如,东南大学在全国首创开设未来机器人专业,河海大学在全国首创开设智慧水利专业,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首创智慧林业专业。

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发展方面,我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采用辅修专业和微专业等形式,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及学习模块,并开设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扬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开设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徐庆介绍说,近年来省教育厅大力支持高校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课程建设,鼓励高校在课程、教材、教法、实习实践平台项目建设等方面开拓创新,江苏多所高校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也开展多样化探索。例如,南京邮电大学依托信息特色优势,打造人工智能+专业体系;南京工业大学建立本科生AI素养培养体系,在课程开设、课题研究、专业思政及竞赛获奖等方面取得成效。

如何让AI赋能高校专业建设?《行动方案》聚焦专业体系、课程教材、应用场景、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等5大方面任务,提出13项具体行动计划。其中,在加强专业体系建设方面,省教育厅将会同省有关部门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发挥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

  目前,我省有多所高校开设网络与人工智能算法、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基础等课程,全省高校获批人工智能相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7门。在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中,我省将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课程的支持,引导高校全面提高人工智能领域拔尖人才培养水平;推动全省本科高校打造包括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等在内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组织名师名家领衔编著“人工智能+”高质量教材。

《行动方案》还将从经费支持、政策保障、专项立项建设等三个方面,全方位支持和保障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专业建设。省教育厅将在明年品牌专业建设三期项目经费安排中,对入选省级人工智能学院的三期立项建设专业予以重点支持;在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认定和教育部优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荐中,对“人工智能+”类项目优先支持;在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单设“人工智能+”类型项目的赛道,鼓励高校积极培育申报。

据悉,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持续加大行动实施力度,坚持“应用为王、创新共享、实效赋能”整体思路,引导高校走“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一方面抓好重点项目,对人工智能相关项目予以倾斜支持;另一方面强化资源建设,推动全省本科高校打造“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同时还将支持相关高校牵头成立人工智能教学联盟,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和经验交流,全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专业建设,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坚强支撑。


文章来源:《江苏教育报》(2024年12月27日第一版),详情点击: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665910.html


 
来源:江苏教育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亚洲通: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