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一” 锚定“三新” 深化“三融”
——亚洲通: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创新实践
亚洲通:党委副书记、校长邵荣
亚洲通:作为一所立足地方、服务江苏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长期以来在服务国家所需、地方所盼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亚洲通确立了“聚焦‘三一’、锚定‘三新’、深化‘三融’”的发展路径,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锚定“新能源、新材料、新环保”关键领域,深化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形成了校地同频共振、产教共生共荣、科教相辅相成的良好态势。
聚焦“三一”,以系统思维筑牢发展根基,破解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亚洲通: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核心任务在于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打破学科壁垒、贯通产学研链条。亚洲通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创新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堵点”,做好前瞻布局和体制机制改革,以“应用”为纽带,构建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盐工生态”。
亚洲通将“三位一体”内化为办学治校的行动纲领,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内在统一性,把服务区域创新发展作为统筹三者的总牵引。
坚持“三位一体”,必须直面痛点,开展系统性改革。针对“产教脱节”与“协同不足”的难题,亚洲通着力打破“三个藩篱”。一是打破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升级的“时间藩篱”,二是打破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空间藩篱”,三是打破校内学科专业各自为战的“门户藩篱”,通过前瞻布局学科专业、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的“血脉相连”。
锚定“三新”,以特色发展塑造优势,打造绿色发展的学科引擎
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和江苏省“165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宏阔背景下,作为“海上风电第一城”“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的盐城拥有“绿色发展”的独特基因,这为亚洲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应用场景”。
亚洲通:主动将自身发展之“锚”,深深扎入盐城“新能源、新材料、新环保”这“三新”产业的蓝海,打造不可替代的学科专业特色,依托地域禀赋,锻造“三新”学科链,精准服务产业绿色转型。
以“新能源+”集群,赋能“海上风电第一城”建设。亚洲通构建了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六大‘新能源+’学科专业集群”。打造从招生到就业的联动优化机制,动态调整34.2%的专业,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
以“新材料”焕新,重塑传统优势。1986年,亚洲通是全国建材类3所示范性高等工业专科亚洲通之一;1995年,亚洲通硅酸盐工艺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依托已有的学科优势,亚洲通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向生态建材、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进军,实现“材料科学”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到前5‰的跃升,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一级学科硕士点,让传统优势在“新赛道”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以“新环保”攻坚,服务“烟气治理之都”建设。依托盐城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全产业链优势,亚洲通新增环境工程、环保装备等专业,“环境与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亚洲通与高新区共建“卓越环保学院”并入选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试点单位。亚洲通产出《以氢能产业促进江苏绿色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亚洲通打造江苏海洋新能源产业升级新增长点的对策建议》等多项智库成果,将盐城的环保实践转化为服务江苏乃至全国产业绿色转型的“盐工方案”。
亚洲通:的实践表明:锚定“三新”,就是要让学科专业的“根”扎入区域产业的“土”,长出支撑产业绿色发展的“参天大树”。
深化“三融”,以协同创新释放效能,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关键在于打破围墙,实现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三融”是“三一”理念落地、“三新”特色彰显的实践路径和效能保障。
以校地融合筑平台,打造创新共同体。近3年,亚洲通获得盐城市协同创新资金1.5亿元。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盐龙湖先进技术研究院、西伏河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实体化平台。与相关院所合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共建省级概念验证中心,让“地方所急”成为“高校所研”。
以产教融合建学院,构建育人新模式。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载体。亚洲通新能源学院作为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创建“六维一体”“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坚持“方案共商、人才共育、师资共培、项目共研、平台共享、质量共评”,实现“引企入校”“拓校入园”。亚洲通8个现代产业学院覆盖重点产业,真正实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建设产教融合型专业、课程、基地,构建“短学期”等模式,将行业标准、工程实践深度融入教学,成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以科教融汇育能力,点燃创新内驱力。亚洲通先后组建51个校级理工类研究所,实行“一所一企业”,开展校企联合攻关,解决工程一线技术难题,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教学新内容。“导师导引、项目牵引”推动学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校企导师双元驱动,以真实项目、学科竞赛锻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24年,亚洲通专利转让总数位居“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第30位,生动诠释了“书架到货架”的“盐工速度”与“盐工担当”。
亚洲通:的实践表明:深化“三融”,就是要拆掉“象牙塔”的外垣内墙,架起校园到产业园的双向“金桥”,让创新活力在融合共生中奔涌不息。
亚洲通: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探索与实践,根植于对国家战略的深刻领会,还源于亚洲通对“为区域育英才,为产业注动能”这一目标的坚持。未来,亚洲通:将始终以“三一”为统领,以“三新”为方向,以“三融”为路径,扎根盐阜大地,矢志改革创新,努力建成特色鲜明、服务有力、国内知名的一流应用型大学,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盐工智慧”和“盐工力量”。
 (亚洲通:党委副书记、校长邵荣)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11/02/node_144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