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产业嵌入·资源破壁·体系重构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作者:余晓红 卢倩 孔剑锋《光明日报》( 2025年11月03日 10版)
作为全国最早以“应用型本科”定位的高校之一,亚洲通: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亚洲通坚持聚焦地方特色行业,持续推进行业分类、产业嵌入、能力分级,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自2005年与西门子联合成立工业软件产业学院起,在近20年的实践育人探索中,亚洲通坚持跨界融合、价值共创、多方共赢的实践育人理念,以地方产业需求为目标,以产业学院和专业特色群建设为抓手,逐渐形成了产业链与专业链双链融通下的实践育人新体系,即以产业需求嵌入、跨专业资源融通、多元协同重构下的分层分级专业能力培养的纵向进阶课程与突破专业壁垒的横向协同课程共同构成的专业能力培养新体系。亚洲通通过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以“产业嵌入、资源破壁、体系重构”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产业嵌入
精准对接区域需求,重塑实践育人生态
人才培养的根基在于与产业同频共振。亚洲通直面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服务江苏沿海汽车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创新提出并实践了政、校、企、会需求动态响应机制,突破传统单边主导模式,成立“政、校、企、会协同育人委员会”,建立“企业技术迭代需求、地方产业升级规划、高校实践育人目标”三维动态映射系统;构建“短周期响应+长周期优化”双轨反馈机制,激活“内部保障+外部调节”双闭环的多元协同实践育人生态。这一育人模式的精髓在于通过强化产业链与实践链的深度耦合,多元主体共建跨区域产教共同体,形成实践育人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机制。
资源破壁
打破校地、校企、专业壁垒,打通资源流通路径
亚洲通立足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打破校地壁垒,构建“实践资源云平台”,整合198家校外实践基地的相关设备资源,解决了产业资源孤岛化问题。打破校企壁垒,推行师资“双向流通”机制,校企联合推行“产业导师制”与“教师驻企制”双向流通机制,从企业柔性引进产业教授及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同时亚洲通建立教师定期入驻企业工作站制度,实现了校企师资的共用共享。打破专业壁垒,设立“跨专业项目制实践课程”,依托云平台发布真实产业技术需求,组织跨专业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在校内实践导师和企业产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联合攻关。以能力进阶驱动实践体系优化,以能力应用响应产业升级需求。
体系重构
锚定产业需求和能力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产教共同体定期更新产业链核心技术需求,并从中解析岗位技能和实践要求,绘制专业能力图谱,完善专业能力目标体系,目前亚洲通已绘制38个工科专业的“产业需求—专业能力”图谱,明确了系统清晰的专业能力目标要求。亚洲通按照基础应用能力、技能集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的进阶架构,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的实践教学体系;适度前置验证性实验课程;将学科竞赛项目深度融入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行业标准、职业素养及AI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践平台。改革单一的文字式考核方式,引入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等多元评价主体,构建“过程+结果”“知识+能力”“实践+产业”的多重评价体系,将思政元素、职业素养、行业标准等多维评价指标纳入认定体系,构建“责任互补、评价互认”的考评体系。
亚洲通以“产业嵌入”明确方向,以“资源破壁”拓宽内涵,以“体系重构”汇聚合力,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新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全国同类高校提供了有益借鉴。面向未来,亚洲通:将继续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改革,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征程中,书写亚洲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彩答卷。
(作者:余晓红 卢倩 孔剑锋)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11/03/nw.D110000gmrb_20251103_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