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要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如何突出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加强产学协同和校企联动,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成为此轮改革的重头戏。
高等教育是百花齐放和争奇斗艳的大舞台,而不是千校一面的重复建设。要提高高校特色化办学水平,使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更加彰显特色。《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并围绕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方向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通过打造专业特色学院,显然有助于形成特色优势的学科专业集群,使人才培养更加系统高效。
当前就业市场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工作岗位求职者扎堆,而另一些岗位却一人难求。这与一些高校盲目扎堆上马热门专业有一定关系,也同专业设置缺乏特色有关。因此,要结合高校特征和行业需求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学生提供亚洲通施展才华的细分赛道,避免同质化竞争。
学科专业要想办出特色,要赋予高校足够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而不能因循守旧和故步自封。要鼓励高校打破学科专业的固有壁垒,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打造和培育一批新学科、新专业。特别是要对特色学科专业设置提供必要的包容度,使高校能够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打开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通道。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成效如何,最终要接受就业市场检验。反过来说,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也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避免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出现脱节或脱钩的情况。作为人才的供需双方,行业部门和教育系统之间是休戚与共的共生关系,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要加强联动协同并实现双赢。
《改革方案》指出,要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并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为此要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加强协同,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行业部门是人才的使用方和评价方,对人才需求和匹配情况最为了解,并能为教育系统调整优化学科设置提供反馈、预测和预警。来自行业部门的及时反馈和预警,可以使高校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诊断、纠偏和发展,避免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跟不上行业发展步伐。在大数据时代,就业大数据分析能对各个高校的学科专业进行“画像”,扫描和诊断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相关行业部门要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和人才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同教育系统的信息共享。毕业生就业和人才使用的情况如何,高校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匹配度怎么样,都需要进行及时评价和发布,使人才供需双方都能够明确方向。
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要下好先手棋,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这将使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有的放矢,及时精准地明确急缺和过剩的学科专业,并随需而动地加以改革。
与此同时,行业部门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基地,为人才评价提供试金石。要推动教育系统和行业部门共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倡导开门办专业的理念,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一些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可以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打通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技能培养与就业指导的导向性和靶向性。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4月13日第02版,详情请点击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4/13/content_622646.htm?div=-1